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一、简介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是安徽省特色专业,2009年开始招生。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多学科交叉专业,它与物理、通信、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紧密相联,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激光技术、光电检测、光电子学、光信息处理以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也为硕士研究生教育输送优质的生源。
专业自成立9年以来已建成一整套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上都充分考虑到专业的特点以及国家对光电子信息工程方面人才的需求。目前该专业拥有5个以协议形式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个校企合作技能培训基地,这些校内和校外基地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支撑体系。已先后投资120余万元建立了与课程体系配套的实验室,配备了必要的实验仪器与设备,可以开展激光技术、非线性光学、光电子学、高分辨激光光谱、光学检测、激光全息等方面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专业图书约12000册,专业期刊杂志5000多册。毕业生就职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国家重点骨干企业等各行各业。
本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5人,其中教授6人,获博士学位12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很强的科研能力,形成一套颇具特色的教学方法,确保了本专业可持续发展。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体心理素质、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具备扎实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能在激光技术、光通信、光电子学、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显示与存储,以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特别是“光、机、电、算”一体化产业,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也为硕士研究生教育输送优质的生源。
三、培养要求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学制与毕业学分
学分:总学分不低于170+6(素质教育)学分。
四、授予学位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一)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活动时间安排表
|
第一学年 |
第二学年 |
第三学年 |
第四学年 |
小计 |
总 计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
课堂教学(含实验教学) |
15 |
16 |
17 |
17 |
17 |
17 |
5 |
9 |
113 |
149 |
||||||||
考 试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16 |
|||||||||
专业见习 |
|
|
|
|
|
|
10 |
|
10 |
|||||||||
科学研究(毕业论文或设计) |
|
|
|
|
|
|
2 |
8 |
10 |
|||||||||
校外实践(暑假进行) |
|
(2) |
|
(2) |
|
(2) |
|
|
(6) |
11+(6) |
||||||||
军事课(实践) (仅指军训及入学教育) |
2 |
|
|
|
|
|
|
|
2 |
|||||||||
劳动周 |
|
1 |
|
|
|
|
|
|
1 |
|||||||||
其它活动课程(含机动) |
2 |
2 |
2 |
2 |
8 |
|||||||||||||
寒 暑 假 |
12 |
12 |
12 |
12 |
48 |
48 |
||||||||||||
合 计 |
52 |
52 |
52 |
52 |
208 |
208 |
注: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特点分配各阶段的教学时间,另可制定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其他项目。
(二)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表
课程类别 |
计划学时数 |
所占百分比(%) |
学分数 |
所占百分比(%) |
公共基础课程 |
823 |
22.45 |
41.5 |
24.85 |
通识教育课程 |
136 |
3.71 |
8 |
4.79 |
专 业 课 程 |
1519 |
41.43 |
81.5 |
48.80 |
院系选修课程 |
168 |
4.58 |
10 |
5.99 |
实 践 课 程 |
30周 |
27.73 |
26 |
15.57 |
素质教育活动课程 |
|
|
|
|
合 计 |
2646+30周 |
100 |
167 |
100 |
注: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特点,以及教育部有关规定,填写好各类课程所占比例。
(三)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周学时计划分配表
学 期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公共基础课程 |
15+(2) |
16+(2) |
11 |
10 |
2 |
2 |
0 |
0 |
通识教育课程 |
0 |
0 |
2 |
2 |
2 |
2 |
0 |
0 |
专 业 课 程 |
15 |
16 |
18 |
18 |
18 |
7 |
7 |
0 |
院系选修课程 |
0 |
0 |
0 |
6 |
6 |
9 |
6 |
6 |
实 践 课 程 |
5周 |
3周 |
2周 |
2周 |
2周 |
6周 |
2周 |
8周 |
素质教育活动课程 |
|
|
|
|
|
|
|
|
周 学 时 |
30+(2)+4周 |
32+(2)+4周 |
31+2周 |
36+2周 |
28+2周 |
20+6周 |
13+2周 |
6+8周 |
(四)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及学分分配表
1、公共基础课程
课程编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 时 数 |
计划开课学期和周学时 |
考核方式 |
|
||||||||||||
(周 数) 计划学时数 |
学
分 |
其 中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考试 |
考查 |
|||||
讲 授 |
实验或实践 |
与其它 讲 座 |
15周 |
16周 |
17周 |
17周 |
17周 |
17周 |
5 周 |
9 周 |
|||||||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51 |
3 |
44 |
7 |
|
3 |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51 |
3 |
45 |
6 |
|
|
3 |
|
|
|
|
|
|
√ |
|
|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51 |
3 |
45 |
6 |
|
|
|
3 |
|
|
|
|
|
√ |
|
|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85 |
5 |
68 |
17 |
|
|
|
|
4 |
|
|
|
|
√ |
|
|
|
形势与政策 |
36 |
1.5 |
36 |
0 |
|
每学期开课3周,每周2个学时 |
|
|
|
√ |
||||||
|
大学英语 |
238 |
14 |
190 |
48 |
|
4 |
4 |
4 |
2 |
|
|
|
|
√ |
|
|
|
大学体育 |
144 |
4 |
16 |
128 |
|
2 |
2 |
2 |
2 |
|
|
|
|
√ |
|
|
|
计算机基础 |
116 |
5 |
58 |
58 |
|
2+(2) |
2+(2) |
|
|
|
|
|
|
√ |
|
|
|
大学生创业指导 |
17 |
1 |
17 |
|
|
2 |
|
|
|
|
|
|
|
√ |
|
|
|
大学生心理健康 |
17 |
1 |
17 |
|
|
|
2 |
|
|
|
|
|
|
√ |
|
|
|
军事理论课 |
17 |
1 |
17 |
|
|
|
1 |
|
|
|
|
|
|
|
|
|
合 计 |
823 |
41.5 |
537 |
286 |
0 |
15+(2) |
16+(2) |
11 |
10 |
2 |
2 |
0 |
0 |
|
|
||
注:部分专业免修其中课程的,其学分计入专业课程
2、通识教育课程
序号 |
课程类别 |
课程 编码 |
课程 名称 |
学 时 数 |
计划开课学期和周学时 |
考核方式 |
||||||||||||
学 分 |
总学时 |
其 中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考试 |
考查 |
||||||
讲 授 |
实验或实践 |
与其它 讲 座 |
15周 |
16周 |
17周 |
17周 |
17周 |
17周 |
5 周 |
9 周 |
||||||||
1 |
人文 社科类 |
|
6 |
102 |
102 |
|
|
|
|
共6个学分,其中,必选人文社科类课程1门,限选艺术类课程1门 |
|
|
|
|||||
2 |
自然 科学类 |
|
|
|
|
|
|
|
||||||||||
3 |
艺术类 |
|
|
|
|
|
|
|
||||||||||
4 |
综合类 |
职业生涯规划 |
1 |
17 |
17 |
|
|
|
|
|
|
|
|
|
|
|
√ |
|
大学生就业 创业指导 |
1 |
17 |
17 |
|
|
|
|
|
|
|
|
|
|
|
√ |
|||
合 计 |
8 |
136 |
136 |
|
|
|
|
2 |
2 |
2 |
2 |
|
|
|
|
注:通识教育课程原则上安排在第三至第六学期开设,其中,必选课程两门:原则上《职业生涯规划》(1学分)第一学年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1学分)第三学年开设,具体开设学期由学院和学生处协调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