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情况
安徽师范大学自1928年建校伊始,就开展了物理实验的教学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先后成立了普通物理实验室、近代物理实验室、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室和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2000年左右,为了加强对学生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整合了物理实验教学资源,成立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理学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如今的理学实验中心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实验教学基地,承担着全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实验,物理学专业和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近代物理实验,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以及物理学专业物理教学法实验教学任务,全校每年近2000名学生在本实验中心进行理学实验。
2、建设情况
中心现有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管理人员9人,其中教授1人,高级实验师2人,实验师6人。学院现有20余名教师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她们均为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的骨干教师,包含院领导、学院教授委员会成员、相关专业的专业负责人等。理学实验中心现有实验室近100个,面积4000平方米左右,现开设大学物理实验系列、普通物理实验系列、近代物理实验、中学物理教学法实验系列等9门物理实验系列课程,近200个操作实验项目、30余个演示实验项目。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每年还均为皖南地区和安徽省其他地区的中学生提供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实验部分的培训和指导。
理学实验中心在加强学生基本物理实验技能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积极探索理科优秀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近年来,我院学生国家级和省级自制教具比赛、安徽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与创新大赛、专利申请、论文发表以及教师在安徽省自制教学仪器展示和评比活动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中心坚持“综合基础、实践研究、创新能力”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分专业类别、分层次的物理实验课程体系和多元化教学模式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早在2003年,物理实验教学就获批为安徽省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物理与电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获批为安徽省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近代物理实验》早在1987年曾获教育部先进集体。《普通物理实验》和《近代物理实验》均被评为安徽省省级精品课程,《近代物理实验》教学成果获安徽省省级教学成果奖。
研究性实验室
大学物理实验
3、实验项目
近年来,理学实验中心进一步整合学校资源,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学科发展和科研成果为支撑,以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中学物理实验设计、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为一体,构建了物理实验4+1教学体系(一级基础、二级综合、三级设计和四级研究性实验+一个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平台),开设了6大门类的实验课程。一级实验强调综合性,实验内容主要涉及常用实验仪器使用、实验数据基本处理方法、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对全校所有专业开放;二级实验综合应用多个方法和技术,实验内容主要涉及到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近代物理等多个知识领域,对全校所有理工科专业开放;三级实验在二级实验的基础上,提高实验的综合程度和范围,进一步强调设计性,培养物理类本科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和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对物理类本科生开放;四级实验强调研究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四级实验课程在近代物理实验和光信息实验基础上进行教学资源整合而成,内容涉及物理学和科学技术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著名物理实验和重要实验技术,对物理专业本科生和相关专业如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开放。物理教育专业实验主要针对师范专业的特征,开展一些与中学物理教学有关的实验项目。另外,理学实验中心还建设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开设一些与光电技术最新发展有关的应用型实验项目。
另外,实践能力提升平台主要结合大学生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和毕业论文等项目,为学生提供引领与支撑,为本科生的科学研究提供师资和实验的支持。
基础物理实验(I)
序号 |
实验项目 |
序号 |
实验项目 |
1 |
长度、质量和密度的测量 |
10 |
分光计的调节和使用 |
2 |
用三线摆测转动惯量 |
11 |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
3 |
金属线膨胀系数的测定 |
12 |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
4 |
惠斯通电桥测电阻 |
13 |
电表内阻测量方法的研究 |
5 |
静电场的描绘 |
14 |
色散曲线的测定 |
6 |
用牛顿环测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
15 |
气垫导轨上滑块的运动 |
7 |
混合法测固体比热 |
16 |
液体粘度的测量 |
8 |
示波器的使用 |
17 |
非线性电阻伏安特性的测定 |
9 |
用板式电位差计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阻 |
18 |
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及电源等效互换 |
基础物理实验(II)
序号 |
实验项目 |
序号 |
实验项目 |
1 |
弦振动的研究 |
10 |
LRC电路的谐振特性 |
2 |
气垫导轨上的碰撞实验 |
11 |
交流电桥 |
3 |
声速的测量 |
12 |
棱镜摄谱仪 |
4 |
旋转法测量液体的粘滞系数 |
13 |
液体折射率的测定 |
5 |
双臂电桥测低电阻 |
14 |
双棱镜测波长 |
6 |
磁滞回线 |
15 |
液体汽化热的测定 |
7 |
灵敏电流计特性的研究 |
16 |
电表的改装与校准 |
8 |
LRC电路的稳态特性 |
17 |
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 |
9 |
LRC电路的暂态过程研究 |
18 |
杨氏模量的测定(梁弯曲法) |
基础物理实验(III)
序号 |
实验项目 |
序号 |
实验项目 |
1 |
弹簧振子运动特点的研究 |
11 |
受迫振动 |
2 |
良导体导热系数的测定 |
12 |
“黑盒子”的测定 |
3 |
空气比热容比的测定 |
13 |
电容的测量 |
4 |
霍耳效应 |
14 |
用衍射光栅测波长 |
5 |
单色仪的定标 |
15 |
玻璃折射率的测定 |
6 |
利用超声光栅测光速 |
16 |
受控源VCVS、VCCS、CCVS、CCCS实验研究 |
7 |
全息照相 |
17 |
计数器及其应用 |
8 |
迈克耳逊干涉仪的调节和使用 |
18 |
放大器的等效噪声电阻的测量 |
9 |
光强分布的研究 |
19 |
差分放大器 |
10 |
光电效应 |
|
|
基础物理实验(IV)
序号 |
实验项目 |
序号 |
实验项目 |
1 |
原子光谱 |
11 |
顺磁共振 |
2 |
激光拉曼光谱 |
12 |
光磁共振 |
3 |
富兰克-赫兹实验 |
13 |
弱信号检测 |
4 |
塞曼效应 |
14 |
光速测量 |
5 |
基本电荷测定-密立根油滴实验 |
15 |
扫描隧道显微镜 |
6 |
多晶体晶格常数的测定-德拜-谢乐相法 |
16 |
真空技术 |
7 |
单晶定向-劳厄相法 |
17 |
材料制备技术 |
8 |
光器的模谱研究 |
18 |
用电容-电压法测量半导体中的杂质分布 |
9 |
微波技术 |
19 |
非线性晶体中的二倍频与和频 |
10 |
STM技术 |
|
|
物理教育专业实验
序号 |
实验项目 |
序号 |
实验项目 |
1 |
显微镜、光具盘的认识和使用 |
10 |
测量电容的实验设计 |
2 |
静电仪器与静电演示实验的研究 |
11 |
测量光学介质折射率的实验设计 |
3 |
多用示教电表及相关演示实验的研究 |
12 |
单摆和倾斜摆周期的探究 |
4 |
波的干涉演示实验的研究 |
13 |
应用计算机采集和处理数据的实验研究 |
5 |
教学示波器及相关演示实验的研究 |
14 |
物理教学设计技能训练研究 |
6 |
晶体的熔化与凝固实验研究 |
15 |
电子幻灯片的设计技能研究 |
7 |
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的实验研究 |
16 |
平面镜成像的探究 |
8 |
小灯泡伏安特性的探究 |
17 |
透镜成像的探究 |
9 |
运用打点计时器的力学实验研究 |
18 |
探索黑箱内的结构 |
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
序号 |
实验项目 |
序号 |
实验项目 |
1 |
光学图像加减和微分 |
12 |
电流传感和电压传感 |
2 |
半导体泵浦激光器调腔 |
13 |
射式纵向光纤位移传感实验 |
3 |
泵浦转化效率测量 |
14 |
微弯式光纤压力传感实验 |
4 |
激光倍频 |
15 |
光纤反射传感实验 |
5 |
激光调Q |
16 |
扇形效应 |
6 |
晶体电光效应实验 |
17 |
掺杂铌酸锂晶体基本光学特性测量实验 |
7 |
晶体电光调制技术 |
18 |
θ调制空间假彩色编码 |
8 |
激光调腔技术实验 |
19 |
阿贝成像原理与空间滤波 |
9 |
光束模式的选择和纵模间隔测量激光偏振、发散角测量 |
20 |
LED/LD 特性实验 |
10 |
光斑分析及高斯光束变换 |
21 |
半导体激光器的光学特性 |
11 |
半导体激光器P-I变化曲线 |
|
|